野猫

Felis silvestris   Schreber
   

  37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体型粗壮,略大于家猫。体长500-700mm,尾长250-350mm。体背淡沙黄或浅黄灰色,腹面淡黄灰。全身具斑点而无条纹。四肢外侧与上体毛色相同,其内侧与体腹面同色,且内外侧均具黑色小斑点并排列成横纹。尾上面有5-6条棕黑色横纹,尾下白色。

生物学

栖息在海拔2000m以下的灌丛、草原、草甸草原及低地森林带,其活动多限于干旱区域并避开覆雪地区。小型鼠类为其主要食物,兼吃蛙类、蜥蜴、鸟类及大型昆虫等。冬季交配,怀孕期2个月,4-5月生产,一窝通常产3-5仔(凤凌飞,1991)。

国外分布

国外广泛分布于欧洲、非洲大部和亚洲中部与西部。

国内分布

国内只见于新疆、甘肃、宁夏、四川和云南

其它信息

种群现状 过去考察中,仅从新疆、甘肃和宁夏等省区的收购部门获得一些皮张,在野外却未见过活体,足见种群数量稀少,现存数量尚难估计。据高行宜(Nowell and Jackson, 1992)报道,估计中国的西北地区种群数量可能超过10000只,估计密度为10只/100km2(Cat specialist group, 1992)。
致危因素 据高行宜(Nowell and Jackson, 1992)报道,80年代新疆每年的草原斑猫毛皮的收购量为1500张(Cat Specialist Group, 1992)。但是这种贸易威胁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而减少。
饲养情况 不详。
现有保护措施 中国政府于1988年颁布的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》将本种划作 II 级重点保护动物;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》把它列于附录 II。
保护措施建议 1、以动物图片等各种方式对当地群众加强宣传教育,使人们认识到草原斑猫是一种数量非常稀少的益兽,不得肆意捕杀; 2、组织科研队伍在其分布区内进行种群现状及种群生态生物学调查,为今后的合理保护提供进一步的科学依据。 3、在伊朗和巴基斯坦,草原斑猫与当地家猫的杂交给草原斑猫的生存造成威胁,欧洲则因为近亲繁殖而致危(Roberts, 1977,见 Nowell and Jackson, 1992)。国内是否有此现象,值得注意。